找到相关内容231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正思维的重要性

    所以《经集》中讲:“有人为自己的利益而倍半服务他人,真诚的朋友真是少,因为凡人只想自己的利益,所以要像西牛那样自在的生活吧。”   修无缘大慈的目的  修无缘大慈的目的是了去除我们的憎恨,因为憎恨是一种...和平;憎恨使人焦虑,慈爱使人平静;憎恨使人分离,慈爱使人团结;憎恨使人强化,慈爱使人柔和;憎恨使人受阻,慈爱得到帮助。   【注释】   1 《法句经》第1,2偈。   2 《经集》慈悲经,第一章第八经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02954276.html
  • 初期佛教的禅观与念佛

      初期佛教僧人的生活比较简单。他们不畜私财,三衣一钵,日中一食,游化度日,专心於自己的修持与解脱。早期除了定期的布萨、安居需要集体进行外,平时一般个人独处,精勤苦修。早期佛教经典《经集》这样描写...世界的痛苦的目的,是为了让人们踏上解脱之道。正如《经集》所说的:   “那些人不知道痛苦,不知道痛苦的产生,不知道怎么完全彻底寂灭痛苦,也不知道平息痛苦的道路。   他们没有达到思想的...

    方广锠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05760881.html
  • 理想人格的自我塑造

    人型人格者才配称为人。《经集》中佛陀指出,完人应有智慧,具有有效率、诚实、正直、温和、顺从忠告、不骄傲自大、知足、不挑剔、安闲、生活简单、克制五欲、成熟、不妄语、不过分执着家人、不犯为智者所谴责的错误等...

    陈兵

    |人格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0/2123521604.html
  • “佛”海生红莲

    》,莲华,即妙法。花代表接引众生的法门。  古老的南传佛教圣典《经集》,也采用莲叶上的露珠与莲子,形容不为诸种情欲所污染的生命。莲蓬上成熟的莲实,必须剥去黑而坚硬的外壳,才是人们食用的白色莲子,“正如...

    张静茹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73839112.html
  • 佛海生红莲

    妙法。花代表接引众生的法门。  古老的南传佛教圣典《经集》,也采用莲叶上的露珠与莲子,形容不为诸种情欲所污染的生命。莲蓬上成熟的莲实,必须剥去黑而坚硬的外壳,才是人们食用的白色莲子,“正如人的佛性”...

    张静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23839473.html
  • 理想人格的自我塑造

    以侵犯为特点的地狱、以索取为特点的饿鬼、以愚痴为特点的畜生三类人格,是人性的堕落,乃不合理。合理的人格,起码是以有理性、能按人伦道德以理制情、自他两利为特点的人型人格。人型人格者才配称为人。《经集》中...

    陈兵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64939784.html
  • 哲蚌寺——西藏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的首寺

    共收书1108种,分为七类:戒律、般若、华严、宝积、经集、涅、密乘,为噶举派的衮噶多吉编订),有云南土司赠送的理塘版大藏经,有康熙年间的木刻经文和第巴(意为大管家),洛桑土都用金汁抄录的《甘珠尔》。 ...

    杨辉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14341630.html
  • 简论“吃茶去”与“茶禅一味”

    瓦檐竹窗之下,一茶在口,则足抵十年尘梦、如果这时问茶味如何,当作么答? “安静闲适,虚融澹泊”(惠能),“诸佛妙理,非关文字”(《五灯会元》者是、印度《经集》云:“圣者之路,是孤独的起居,只有孤独,...

    陈云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42141815.html
  • 「佛」海生红莲!

    《妙法莲华经》,莲华,即妙法。花代表接引众生的法门。 古老的南传佛教圣典《经集》,也采用莲叶上的露珠与莲子,形容不为诸种情欲所污染的生命。莲蓬上成熟的莲实,必须剥去黑而坚硬的外壳,才是人们食用的...

    张静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83445236.html
  • 佛教原始经典之十二分教

    方法,按推想应较四阿含、五部分类为先,渐而两者并存并扩至十二分教。到后期四阿含、五部正式成立,分教只能散落分布于各经集中,偶然也有独立的经集,例如小部的「自说经」、「如是语经」和「本生」。二. 九分教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42147166.html